在德国,公立小学和教会小学完全以街道划分,除特殊原因外,家长不得自己选择学校,也极少有家庭在小学阶段送孩子去私立学校或寄宿。不过学校在分班时,会特别考虑到每个孩子的居住地域,让每个孩子都有可以一起上下课的同伴。
在入小学前,德国的教育机构一再强调不必让孩子预先学会写字或做算术,以便在入学后能够开始正常学习。学龄前儿童只需学会安静听讲,能够在学校自理,能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就可以了。
德国小学只有4年,每天只上半天课,孩子6岁起上学,课程主要有语文(即德语),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宗教和生活常识课,三年级以后有外语课,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将会穿插进许多其它方面的内容,如身体健康知识、性常识、环境保护知识等等。
德国的小员工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不会超过半小时,而且星期五放学后没有家庭作业,假期也没有家庭作业,整个小学期间没有大考小考。学校重视的是孩子平时的表现和每一次当堂作业、当堂测试的水平总和。班里也不会公开员工的学习成绩,也没有排名次的做法。
德国小学教室里一般放几张小长桌,每桌5~6个小孩,每过一个月就会换座位,以便孩子能接触到不同的同学,并保护眼睛。同一桌的孩子可以时分时合地做作业或者讨论问题。而且每过1~2个星期,一年级员工就要与二年级的同学混合上几节课,让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些学习任务。
德国小学在二年级的时候,就会规定孩子办理图书证,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并且主张孩子们通过阅读,培养自己思考的能力,孩子们都会得到免费的图书证,图书馆有专门的儿童书架和房间,并且做了严格的规定,12岁以下孩子只能阅读儿童读物。每个小镇或者即便很小的村庄也有图书馆和儿童阅览室。孩子们的课外时间内容丰富多彩,大量的户外运动和自由活动,使孩子们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和动物。
德国小学阶段作业很少,老师经常组织员工踢球、看电影、参观博物馆或到野外散步。员工通过这些活动,掌握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宽松的教学方式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每个孩子的平时表现和成绩都会被老师记录在案。到学期结束时,家长会收到孩子的成绩单,成绩单里除各科成绩外,还有老师的评语。
小学毕业后,员工根据自己在小学阶段的表现和成绩,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小学阶段的主科成绩是选择中学的关键,但员工日常提问、回答问题和与同学合作的情况及其反应能力和动手能力等同样是决定他们所升中学的重要因素。
在初级教育的最大特色即是不给于孩子功利的分数成就导向,因此在小学的一、二年级并没有各科成绩单,而是以老师评论来作为学习成果的考量,三年级开始有成绩单,不过也不像国内的百分制99和100就是有很大却别一样,成绩采用6分制,1分代表优秀 ,2分为良好,3分为及格,4分为满意,5分不及格,6分为极差。在之后的高中和大学的教育中,采取的也一直是这样的评分标准,可以说,是降低了绝对评价的。基础教育层级对员工的宽松还体现在上课形式上。例如:让员工自己判作业,老师在前面讲解,员工在下面对照正确答案给自己的试卷判分。但并不怕员工做手脚,因为在德国小员工的心中,“自己骗自己”是最可耻的行为,所以绝不会出现“假分”现象。这种自己给自己判分的情况,我也经历过,注意力会在自己的试卷与参考答案的差异上,对分数的注意力的确会下降。
自习课很轻松。国内的小学在上课时要求“背手、挺身、目视黑板”。而德国的小员工在自习课上可以很随意的活动,他们认为压抑小孩子的天性是不正确的。居然鼓励孩子听课时嚼口香糖,目的是为了“集中注意力,提升认知能力,放松压力”。
德国小学是只上半天课的,在上完5节课后就放学。在课下他们的活动也是很多的,例如:老师经常组织员工踢球、看电影、参观博物馆或到野外散步。通过这些活动,员工掌握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德国小学的地理课是从家门口开始的,先学习自己所在城市有哪些教堂、河流,有多少博物馆和面包店等,然后再学德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也有小员工自己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有点类似于我国的特长班。
德国教育质量的测试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学科学习较差的员工进行学习指导;掌握员工学习的实际水平和发展趋势向性能力,在员工毕业时由学校作出向不同类型学校升学分流的推荐方案,象对小学毕业生,毕业时分别推荐到面向上大学的完全中学、面向接受专科教育的普通中学和面向接受职业教育的学校等。当然,这些分流并非“一分定终身”,以后那些发展趋向有变化的员工,仍可有新的选择。德国由各学校独立进行教育质量测试,不作学校间、地区间教育质量的横向比较,根据德联邦文化部长联席会议雷沫尔女士介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避免因横向比较给一些学校的声誉造成影响,成为家长不按要求送子女就近入学,而助长择校就读的因素。同时,不作横向比较,也有利于学校在比较宽松的条件下办出有专长的学科,办出学校的特色。
在校学习时,家长和学校很注重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在价值观的形成上会及其注意对孩子的引导,例如在十字路口会看到这样的标语:为了孩子请不要违反交通规则。在学校里老师会教授孩子正确的做法,在德国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家长会请年龄大的邻居做孩子的业余老师,在孩子课余时间给孩子读课文讲故事,这事是家长、学校、邻居公认的都需要签协议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孩子指导向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选择什么样的初等学校时,家长的价值观为大学的文凭也不是那么好拿的,拿到了也未必得到好的工作有些孩子并不适合科学钻研,为什们不去选择品质更高的生活,毕竟在德国蓝领和白领的工资并没有多大的差距(不谈金领),这也给孩子很大的影响。
在小学阶段不存在择校问题,因为采取就近招生的原则,家长就近送孩子上学。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校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所以无论是本地人、外地人、移民还是外国常驻德国工作人员的子女,只要达到上学年龄,不必接受任何测试就可申请进入附近小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