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德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外事工作 -> 留学德国 -> 正文

德国教育问答

作者: 发布日期:2015-04-01 浏览:

1、义务教育,政府决定内容?

在教育上,德国实行地方分权的联邦主义,在地方上,各州设立三级教育行政机构:1)州文化教育部:负责教育立法、代表国家组织、领导学校;2)专区;3)市或县的教育局。

教育的量不大,比如拿自然科学来说吧,小学阶段,义务一年级第一个学期,就是学26个字母,加20以内的加减法。而到了10年级(也就是17岁时)才会学一元二次方程。但这并不影响德国盛产工程师,高中初中接触到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基础知识,目的是培养简单学科概念,他们接触到的专业教育是从大学专业课中或在职业专科学校中获取的。

在艺术学科、社会学科教育上,德国人投入了很大的比重,比如在语言方面,德国开设了很多课程,比如说在小学一二年级,员工可以选择除德语以外的希伯来语、西班牙语、法语、荷兰语等九种语言中的任意两种,并且在小学阶段开设形体、礼仪、艺术之类的课,可以说在艺术教育上投入了很大,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其充分体验到了文明的发展带给人的精神享受,更准确的说这是文明的熏陶。

2、小升初基本决定是否上大学,分流(之后可改变)?

德国很有特色的一点是它的中等教育的分类。中等教育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初级教育分为实体中学,实科中学,初级文理中学和综合中学四种类型。

1)主体中学是以就业为指导的职业初中(职业预校)进行职业准备教育,毕业生主要进入下一阶段“双元制”职业学校学习。

2)实科中学(类似于普通高中)被誉为德国中等教育的典范,员工主要来源于中产阶级家庭,毕业后有多种选择,既可以选择进入下一阶段的

职业学校,也可以选择高级文理中学而进入大学。

3)初级文理中学(类似于重点高中)这是以升学为目的的传统中学。

此类型中学有浓烈的人文主义背景,过去主要以古老语言或是非职业性教育内容为主题,但至1990年以后,愈来愈多的员工在第二级初阶的选择上,走向文理中学,因为这是一条最容易获得高中毕业考Abitur(类似于我国高考),只有通过这种学校的文凭的路,才可以直接进入所有高等教育学校类型,不论是职业教育体系、技术学院或是大学。

3、小学升中学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参与这个过程的是班主任老师,他按照员工四年的成绩单,分析员工学习与做事的行为方式,特长的类型与模式,以及个性发展过程,做出一个推荐。如果家长不同意老师的推荐,他有两个机会,一是参加一个有外校老师组织的能力咨询,通过对员工的的简单测试,与家长和班主任共同再做一次考虑。如果家长人不满意,可以让员工参加一个各州统一的考试,作出最后的评价。

让我们看看某一年的具体数字,在巴符州(州府斯图加特),毕业生总数十万零六千,40.2%的员工进入初级文理中学,34%进入实科中学,剩下24.6%进入主体中学。7000名员工参加了能力咨询,2653位员工参加了考试,最后仅有82名员工改变了命运进入初级文理中学,278名员工进入了实科中学。

申请者众多,可最后改变成功的人少,这多少看到了一些的德国式的死板,不过也能反映出德国家长的一些认识。(1)为大学的文凭也不是那么好拿的,拿到了也未必得到好的工作(2)有些孩子并不适合科学钻研,为什们不去选择品质更高的生活。

4、综合中学

综合中学是以“机会平等”为其创办基础,希望所有成绩较差的员工,并不会只因某些科目的成绩不理想而丧失更佳的学习机会,他们可以依据个人的偏好与兴趣考量来发展,不会如社会淘汰的机制一样,因为弱势而失去更好的发展。综合中学培养的是(专门工人或车间主任)中低层次的实用型人才,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板块:专门技能、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可转移的技能。

其中,技能训练具体应包含这几个方面:与就业部门相关的专门和工作特定技能,如建筑砌墙、做面包、汽车维修等。以严格和宽广的必备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掌握关键技能,包括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交流、团队工作、解决问题、改进自身的学习与工作表现;一般技能,如推理和工作过程管理等,这些技能具备迁移性。三个板块的内容之间的比重,则要根据具体学科和专业的特点以及雇主的需要来做出适当的安排,员工在学习过程中和结束时要通过适当的形式加以强化,确保其熟练掌握和运用。如:要求员工砌一幅墙,做一张椅子等来考核评价员工技能掌握水平。

5、早分流?

笼统地说,大致有这么两条轨道,一条是“小学——文理中学——大学”,德国同行称之为是一条“学术性”的道路,它培养从事科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的人才;另一条是“小学——初级中学或实科中学——职业学校(包括高职)”,这是一条职业性向的道路。

显然,所谓德国宽松的“资格入大学"制度,是建立在前期教育中层层分流和严格的性向考试制度之上的,而考试本身总是有令人不愉快的、刚性的“分等属性”的性质。在现场考察中,我们还了解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公众越来越多地批评“三类中等学校过早地为孩子定型”的作法(其实就是普职分流的作法),同时,选择“具有学术倾向的文理中学”的生源比例大幅度地激增,从原来的10%上升至目前的1/3左右,据说当时所开辟的综合类中学也是“反对职业定型”的产物,这与我国的“普高热”是非常相似的;另一方面,大学及高等专科学校特别是一些热门的专业,诸如系统学、生物学、建筑学、法学、企业管理学等,不能满足资格申请者的需求,因而迫使联邦与各州大学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限额录取”的制度。而其“限制”的准则,当然,就不可避免地要落到中学毕业考试的分数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