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老员工就业难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大学教育质量受到了质疑,出国留学也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在全国各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如雨后春笋,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如何判断与甄别,通常令广大考生和家长非常茫然。
德国产品的优秀品质举世闻名,“德国制造”成了质量和可靠性的代名词,其背后德国大学独特的教育体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国是世界现代大学教育思想的发源地,具有一套独特的大学体制,崇尚科学和理性,推崇学术自由,以强大的工业和经济为后盾,免收学费,在西方国家中独树一帜,彰显出优秀纯正的高品质教育。这里大致介绍一下德国高等教育体制的特点,供大家参考。
德国大学的类别
德国大学分为两个类别:
第一类是综合大学(University)或工业大学(TechnicalUniversity),工业大学以理工为主,综合大学则往往还包含文、法、艺术、经济、医学等。此类大学规模庞大,学科齐全,在专业知识结构上员工的选择余地大,具有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获得学士学位后往往都可以直接升学攻读硕士,优秀的硕士毕业生还有机会攻读博士,其培养目标是具有研究能力的高级科技人才。
第二类是应用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通常规模较小,涵盖的学科也较少,课程体系相对比较固定,读硕士深造的机会较少,一般不具备读博士的条件,其培养目标是以应用为主的普通科技人才。
德国大学的学制
德国大学计划学制学士阶段一般为3年,硕士阶段为2年,均未包括实习和写论文的时间。德国大学实行全面学分制,员工有充分的选课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学业进度,另外德国大学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实习和写论文时间较长,因此,实际完成学业的时间通常会更长一些。
德国大学实行纯粹学分制,没有年限的硬性规定,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专业方向、决定一个学期选学什么课程以及选学多少课程,决定是否报名参加课程的考试(当然必修的环节迟早必须要考),包括找企业申请实习岗位(企业与员工双向选择),与同学组织课题研究小组、完成研究专题(员工自由申请、自愿组合),找指导教师做毕业设计写毕业论文(员工和老师之间的双向选择),都需要自己来计划和安排,修满规定学分之后随时可以开始做毕业论文,完成后便毕业离校,所以毕业时间因人而异,没有扎堆同时毕业的现象。由于这种灵活的体制,每个人均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独立规划自己的学业,大学里没有班级和年级概念,这对独立自主性、自我管理和自我负责能力是一个极好的磨练,这也是德国老员工刚毕业就可以很好地胜任工作的奥秘之一。
德国大学的排名
德国大学没有官方排名,也没有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之分,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专业设置上都有自己的强项。德国人比较务实和自信,社会上虽然也给大学排名,但德国大学并不把排名太当回事,而更关注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和认可程度,更重视大学的独立精神和学术自由。不过,从德国过去和现在持续不断获得诺贝尔奖的情况来看,德国大学在文理科方面毫无疑问是世界一流的。在工科方面,世界上不存在类似于诺贝尔奖的东西,实际上也没有必要设这样的奖项,因为工科领域的水平可以通过国家的工业水平和实力客观地体现出来。德国工业产品在世界上的美誉度,可以反映出德国大学工科领域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德国大学的实力是举世皆知的客观事实,所以不太在乎那些所谓的排名或发表文章数量之类虚的数字。
其它西方国家的大学之所以要搞排名,是由于那些国家的大学水平差异非常大,排名有助于帮助人们对众多大学的水平差异有个基本判断,在德国不存在这样的情况,因为德国大学的水平大致相同,都属于很优秀的大学,水平没有明显差别,即使排名也起不到多大作用。德国大学实行的是公益型精英教育,与英美等国的普及型、盈利型大学教育体制有很大的不同,无法混在一起通过排名简单地进行比较。
德国大学的学费和研究经费
德国大学由国家提供经费,实行免费教育,对本国人和外国人一视同仁,确保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同时,德国强调科技立国,为确保科技领先,国家和企业界的科研投入相当大。德国企业界与大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德国大学的很多教授来自于工业界,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在研究开发方面舍得投入,国家和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探索性预研究,保证了德国大学和工业界的实力和领先水平。德国大学拥有充足的研究项目和经费,既有针对工程实际问题的研究,也有科技前沿的探索与尝试,这为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鲜为人知的是,德国除了一些国际知名的公司和品牌外,还有大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规模不大(从雇员数量来看),但动辄就有上百年的历史,在某一专业领域积淀深厚,水平世界一流。正是这些数量庞大的高水平中小型企业,才造就了德国整体雄厚的工业实力。德国强大的工业体系,是大学教育联系实际(实习、科研、就业)、保持实战水平、不断向科技前沿推进的根本保障,是其它国家(包括发达国家)望尘莫及的。
德国大学的教授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大学董事长梅贻琦1931年在清华的就职演说上讲过这样的话。一所大学水平如何,关键要看其教授的水平。德国大学的教授,是由国家聘任的终身制职业。在一所大学里,每个教授带领一个团队,全权负责其所在领域的一个专业方向,没有人强迫他们去追求发表论文或出书的数量,没有无聊的评比和检查,在学术上有充分的自由,科研工作是教授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的本份,不是为了创收,不做表面文章,而很看重在员工中和同行专家中的口碑以及在工业界的认可度。
在工科领域,当一个教授退休时,空出来的教授职位向全社会公开招聘,要求竞聘者有能力在该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具有德国博士学位),并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竞聘者大多在工业界有多年的实际工作经历,担任过重要的技术职责),是理论和实践均很强的实干家,有能力将员工引入该领域的实战境界,向员工传授真刀真枪的、应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教授聘任的特殊体制,决定了德国大学理论和实践天然紧密的联系,奠定了大学务实求真的教学风气。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德国大学规定只有教授才有资格给员工上课,上课没有教材,没有规定的教学大纲,教授就是该领域的权威和专家,有能力将课程讲得透彻。教授有充分的自由来决定课讲什么、怎么讲、考试怎么考,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例编写讲义或教学提纲。每个教授讲课均有自己独特之处,不同大学的教授、或同一个大学的前任和后继教授,授同一门课都不会完全一样,他们授课的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绝非纸上谈兵。如果不是该领域的专家,在德国每人敢拿着标准教科书照本宣科上课的。德国大学的教授是实战型的,其资历和治学方式非常独特,一直延续着名师出高徒的优良传统。
德国大学没有本校教师晋升教授的体制,教授招聘也一般避免从本校招聘,因此,德国大学的团队不存在近亲繁殖现象。由于德国大学由各地的州政府支持,总的支持力度较为平均,体制也类似,地域之间发展均衡,因此德国大学整体水平难分仲伯,在不同专业领域各有千秋,实力均属一流水平,这里指的是综合大学或工业大学。对于应用技术类大学,总体实力一般比前者稍弱些,因为应用技术大学总体上以教学为主,研究工作相对较少,缺乏从学士到硕士和博士完整的科研梯队。但是,由于德国总体教育水平较高,教学体制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即使在应用技术大学,其教授的聘任方式和素质也与综合大学类似,其科研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丝毫不容小觑。
德国大学的实践训练
德国大学特别注重员工实践能力培养,实习时间长,比如机械专业差不多要花半年时间,实习必须要到生产企业去,真刀真枪地参与企业各项工作,在企业各个主要环节得到实战训练。德国工业界有接纳员工实习的义务和传统,绝大多数企业均对员工开放,向员工提供实习岗位,并配备经过专门培训和资格认证的工程师负责指导员工的实习工作。寻找实习位置与找工作类似,需要员工自己去联系和申请,是对员工独立工作能力的实战练兵。德国有很多世界知名的大企业,也有数量众多、水平很高中小型企业,找到实习岗位比较容易,并且对在德国大学就读的员工一视同仁,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只是要求必须熟练掌握德语,否则很难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实习期间不仅可以在专业上得到实践锻炼,还可以了解德国企业文化,饱览世界一流企业的内部奥秘,是留学德国过程中最具德国特色的、非常宝贵的学习环节。
另一个联系实践的机会则直接源于德国教授,工科领域教授大都来自于德国企业界,具有与工业界天然的联系和合作条件。德国企业界也很注重与大学合作,为了保持和加强竞争力,常常会将产品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或针对产品将来发展的构想,向大学提供研究经费进行合作研究和探索。因此,大学教授往往会从企业界以及国家研究基金得到大量研究经费。教授会将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实践经验带到课堂上,员工在学习期间也有机会参与这些研究项目,以员工助理的身份承担一部分工作,并可获得一些报酬,或者是作为研究论文的题目参与其中,从而获得宝贵的实践锻炼机会。
德国大学的学习难度
德国大学强调真刀真枪,是一个能学到真本领的地方,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也很高,靠滥竽充数是无法混到最后的,必须下功夫真学才行,考试不能靠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而必须静下心来仔细钻研、融会贯通才能过关。德国大学实行绝对淘汰制,不及格率不设上限,只要达不到教授设定的最低要求,不及格率达到50%以上屡见不鲜,在工科领域,及格标准是任课教授根据自己认为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独自确定的绝对标准,不受外界干预,这是教授的学术自由。正是由于大学的这种严格,甚至说是严酷,才确保了毕业生的优秀品质。有鉴于此,德国中员工一般不会抢着去上大学,因为如果自身能力不足,即使抢着上了大学也会被淘汰掉。即便如此,德国大学工科专业的淘汰率仍在30%至40%之间,能够毕业的员工是货真价实的“合格产品”,深受德国工业界信任和重用,找工作自然不成问题。德国大学不是普及教育,而是精英教育,决不会马马虎虎滥发文凭,其文凭含金量是举世公认。
德国大学教授严谨的教风、大学员工良好的学风,造就了德国大学毕业生的德国品质,这些品质可以概括为:务实、严谨、勤奋、诚实、负责、独立、平等、自信、有条理、守规则、具有合作精神、具有创造力。德国大学毕业生在德国企业界和世界工业界有较高的美誉度,易于被德国企业认可和接纳。
另外,德国大学有质量非常高的专业参考书。由于德国学术界不追求著书立说,只有那些真正的专家和权威才会写书,只有真正有参考价值的好书才有人买(因为在大学里不采用标准教科书或课本),不好的书是没有销路的。所以,德国经典的专业参考书均出自真正的权威专家之手,论述深入透彻,清晰易懂,实用价值高,这是德国大学可以实现高质量教育的另一个重要资源。
德国大学的博士制度
与其它西方国家不同,德国大学工科专业一般不招收博士生,而是由各个专业教授根据自己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需要用自己的科研经费聘用助教。教授通常会领导这样一个助教团队来开展研究和教学工作,这些助教往往再聘用一些员工助理,形成一个金字塔型梯队。助教聘用不通过考试选拔,能否称职由教授来判断和决定,只有成绩很优秀、能力很强的员工才有机会受聘。助教在受聘期间,按照德国政府规定的统一标准发放工资(大致相当于工程师在企业的起薪水平)。这些助教通常在教授主持指导下从事5年左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如果研究工作完成出色,在此基础上可以撰写博士研究论文,则可以申请组织同行专家答辩,答辩通过后获得博士学位。
这种博士培养模式是德国大学独一无二的特色,照此方式培养出来的博士数量非常有限,属于社会精英人才,他们是通过实际工作锻炼培养出来的,其工作能力、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均很强,能够独当一面,可以委以重任,很受德国社会器重。他们通常会在企业界(工科博士)担当重任,其中一部分人在企业工作若干年之后,将来会转而竞聘大学教授的位置。
德国大学的升学制度
德国中员工在中学初期阶段,便开始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做出选择和分流,只有那些将来想上大学,感觉能力上可以胜任者,才会选择上那种具备上大学资格的完全中学,其余的员工则会选择上职业中学。如果在完全中学顺利毕业,便自动取得了上大学资格。因为大学实行绝对淘汰制,实际淘汰率确实不低,所以在德国没有抢着上大学的风气,大学升学都是每个人实事求是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的规划和选择,并非由一考定终生。同时,德国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层次分明,分工明确,可以充分满足社会上对各种技能层次人才的需求。
在德国不存在应试教育,不管是中学还是大学,通过考试来升学都是一件比较陌生的事情。德国大学以前的传统是大学里没有学士这个档次,而只有硕士毕业一个选择,只是近些年来为了与世界接轨,才划分出学士和硕士两个档次。不过人们至今仍普遍认为,大学到硕士毕业才算是完成了完整的大学教育。因此,德国的综合大学或工业大学,学士毕业后一般不用考试,可以无条件或有条件(对学士期间成绩的要求)直接升学读硕士,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申请其它的大学读硕士。如果是应用技术大学,因硕士生培养比例相对较少,只有少数很优秀的员工才能在本校继续读硕士,如果要申请去综合大学读硕士,除了要求大学期间成绩比较优秀之外,可能还需要补修几门课程。
德国大学大部分专业没有名额固定的招生计划,大学按大类划分学院(比如机械类或电类),在一个学院内招生不分专业,员工在学习期间可以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选择专业方向,并允许转方向。最终招生人数或学习某个专业的人数依赖于报名情况,靠市场规则来决定,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大学或专业是没有生存余地的。德国大学的水平差异不大,各有千秋,各地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比较均衡,因此中学毕业生大多数选择就近上大学,员工大致上按地域平均分布在德国各联邦州。
德国大学的国际化水平
职工比例是一所大学国际化的标志。德国大学的职工比例约为10%,以本国员工为主,职工所占比例适当,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职工来自世界各地,一方面是出于德国工业市场国际化和国际合作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职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德国大学都设有国际处,负责处理与职工有关的各种事项。德国政府和社会还设立了各式各样的奖学金来保障国际交流,为优秀留学人才提供经济支持,职工业余时间也允许打工挣钱。
德国大学的住宿和餐饮条件
德国大学并不负责员工的所有饮食起居,老员工是社会成员之一,要靠自己来解决生活问题,生活问题是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共管理的职责,大学无权干涉。
德国大学一般都有员工宿舍,但住房数量有限,员工需要申请并排队等候。大部分员工租住私人住房。员工宿舍与私人租房的房租大致相同,可能还略贵一些,只有离大学近一点的优势。根据城市大小不同,房租略有区别,大约在每月150至300欧元之间,很多员工更愿意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私人房子租住。按德国的规定和习惯,每个员工必须有自己单独的房间,因此住宿条件一般都很好,这也保证每个人独立自主所需要的生活条件。
大学都有食堂,但一般只有中午开放,周末和假节日不开,所以很多时间要靠自己做饭,这是员工走向独立的一项锻炼。饮食花费每月大约在200欧元左右。德国大学每个学期要交纳一次注册费,大约200欧元,交费之后取得员工证等相关证件,拥有该证件可以在食堂享受员工优惠价格,可以免费在市内和周边地区乘坐公交车和火车,可以参加大学员工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享受各种优惠。
学习德语的必要性和难度
德国大学的教学语言以德语为主,大部分专业文献、参考书也是德文的,若没有较好的德语基础,在德国不易学到其精华,更无法融入德国社会。因此,若要赴德国留学,必须要先学德语。若英语基础较好,学德语并不难,二者属于同一语系,非常相近,较好地掌握德语需要花大约一年时间。学习德语的同时,也在学习德国文化,接受德国人文素养的熏陶。德国文化的价值受到东西方普遍赏识和敬重,学习德语方面的投入是值得的。德语可以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卢森堡等欧洲国家通用。
德国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
德国大学教育的历史传统是公费教育,即大学经费主要由德国政府来投入,经费支持充足,不必靠收取学费运营,更不靠教育赢利,保证不论贫富都有平等受教育机会。德国大学免学费,对德国本国员工和外国职工一律同等对待,包括上大学期间的各种权利和义务都是平等的,没有歧视。根据德国的消费水平,职工普通花费每年约6000至7000欧元左右(约合人民币5万元左右)。外国职工实际上是在免费享受德国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德国有坚实的工业实力,没必要靠教育赚钱。
德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德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之一,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出口国,因此对工程师的需求量很大。同时,由于德国大学质量控制严格,每年毕业生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工业界的需求,尤其是在机械、自动化、化工制药等大众化的热门专业领域,大学毕业生作为合格的工程师在德国有良好的就业机会,尤其是优秀毕业生,往往是企业争抢的对象。德国社会对合格工程师的期望通常是硕士毕业生,因此有条件、有实力的员工一般会在学士毕业之后接着攻读硕士。另外,德国作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是中国与欧洲最大的贸易和工业合作伙伴,对于中国职工来说,作为国际化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在中德经济技术合作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良好的就业前景。
留学德国的理由
在众多留学国家之中,如何去甄别和选择,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难题,因为大家对这些国家大学教育的了解普遍较少,再加上鱼目混杂的各种机构在利益驱动下夸张偏激的诱导式宣传,让大家很难做出客观全面的判断。通过上面对德国大学教育的简要介绍,可以将留学德国的优缺点概括如下:
●德国大学整体水平很高,尤其是工科专业,比如机械制造、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化工制药等领域,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属于世界顶尖水平。
●留学费用低,与其它欧美国家相比,德国大学不收学费,办学目的纯正,员工只需解决自己的生活费,留学德国对中等以上收入的家庭来说成为可能。
●德国文凭含金量高,毕业生素质高、能力强,就业前景非常好。德国工业实力雄厚,对工程师需求量大,就业机会非常多,上学期间实习和打工的机会也很多。
●留学德国不仅可以学到过硬的专业本领,还会接受德意志优秀文化的熏陶,对个人品格的塑造和完善来说价值不可估量,终生受益。
●留学德国一般必须学德语,若有英语基础学起来并不难,德语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德国文化和德国人的思维方式,通过学语言可以领悟其中的奥妙。
●德国大学学制相对较长,但真功夫是不可能靠速成练就的,真刀真枪、实实在在是德国大学培养的特色。
对于那些学习有潜力、希望获得高质量大学教育的有志学子来说,若对德国的先进科技和雄厚的工业实力感兴趣,若想探寻德国优秀文化的奥秘,若想将来有机会跻身于德国优秀工程师的行列,选择赴德国留学是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选择。